难道欠钱不还就一定会被拘留吗?看看新执行办法的规定!
近年来,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翻新,借贷活动日益普遍,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欠款和逃债现象。关于拖欠债务的处罚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热点问题。很多人认为欠款不还就一定会被拘留,那么这个看法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答案一:不能默认逾期还款即产生犯罪嫌疑
很多人认为逾期还款就可能被监禁,这是一个误解。《合同法》中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按照约定履行债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对于不履行、迟延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债务的,应当赔偿损失,除非其不履行、迟延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原因不是其过失或者无法归责于其的行为以外,不得要求其赔偿损失。”
换句话说,即使欠债不还,也只是承担民事责任,并不等于犯罪,更不等于会被拘留。法律明确规定,除非借款人的逾期还款行为已经构成刑法规定的违法行为,例如拒不执行法律文书、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等行为,否则不能被认定为违法犯罪行为。
答案二:新的执行办法使得拘留欠债人更加严格
尽管不还款不能构成犯罪,但是如果在判决后依然逃避被执行,法院可以将其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如果法院判定逾期还款是违法行为,而其逃避被执行,最后被认定为失信被执行人,那么就有可能被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
在2016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新的执行办法,使得执行程序更加严格,对于失信被执行人采取了一系列退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强制措施。新的执行办法着力于强化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通过对失信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施加影响,以此倒逼其认真履行法院的判决和决定。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逾期还款是否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答案并没有改变。
答案三:只有在严重情况下债务人才会被拘留
在处理逾期还款问题时,法院首先会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只有当债务人拒绝支付、逃避执行等情况下,法院才会认定其为失信人,采取强制措施。其中作为最后手段之一的拘留措施,是在执行程序透支几个环节后,仍然未得到偿付的情形下,才会采取。而且在执行拘留的程序中,法院会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护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分析
在总体上,我们并不能默认欠款不还就等于犯罪,也不能漠视拖欠债务的严重性。在执行程序中,我们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能侵犯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行政拘留,法院应当明确认定债务人是否具备手段还钱、是否应当释放等问题,并严格掌握拘留的限制条件,确保不损害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在这个基础上,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包括通报批评、财产查封、限制乘坐交通工具、限制子女上学等措施,从而倒逼其履行还款义务,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