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规定

日期: 栏目:申卡方法 浏览:29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规定

在诉讼中,举证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针对争议事实所提出证据以证明己方主张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过程。而在举证过程中,如果当事人未能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提出证据,则会产生逾期举证的问题。逾期举证的后果是什么?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逾期举证的规定和后果进行分析。

一、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法庭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据,法庭没有指定期限的,应当在开庭前提交。对于需要鉴定或者勘验的证据,在开庭前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向有关机关或者专家委员会进行鉴定或者勘验。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六十四条也规定:当事人以未到达规定期限为由申请补充、变更、撤回证据的,一般应予准许。但是,补充、变更的证据必须是自诉之日起的新情况,撤回的证据必须对案件认定无影响。且补充、变更、撤回证据应当在庭前申请,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经人民法院允许,方可将其作为新证据进行审查。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据,否则将面临逾期举证的后果;但若有特殊情况需要补充、变更、撤回证据,则必须在庭前申请,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经过法院允许方可进行。

二、逾期举证的后果

1. 缺乏证据,法庭难以认定事实

逾期举证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当事人缺乏证据,法庭难以认定事实。法庭认定事实一般需要各方当事人提供证据,如果当事人未能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提出证据,或者缺乏证据,将会给法庭认定事实带来一定的难度。

2. 法庭有权拒绝受理逾期提供的证据

法庭有权拒绝受理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虽然法律规定允许当事人在庭前补充、变更、撤回证据,但必须经过对方当事人同意或法院允许。如果当事人擅自逾期提出证据,法庭则可以拒绝受理该证据,并不予考虑。这将给当事人的案件处理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3. 法庭判断事实的倾向性更加偏向对方当事人

当事人逾期举证,法庭难以认定事实,为了维护程序公正性,法庭将会依据证据充分原则来判决案件。若是当事人的证据不充分,法院则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偏向对方当事人的主张作出裁决,这将使当事人面临不小的风险。

4. 法律责任

对于逾期举证的当事人,法律也给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不按照法庭指定的期限提供证据,或者在庭审中不按照规定提出新的证据或者未经过法庭许可提出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减轻或者不予考虑其主张。

三、总结

逾期举证会对当事人的案件处理带来不小的风险和不利影响。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为诉讼提供证据是每个当事人的法律义务,同时也是维护自己权利的必要途径。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法律的相应规章可供当事人采取的救济措施。

对于维权有诉求的当事人,应当及时与律师和法院沟通,进行正确合法的证据收集和保留,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其提交法庭,以避免逾期举证产生的不利后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