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信用卡等消费型金融产品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些金融产品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逾期成为失信人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那么,究竟有多少人因逾期而成为失信人呢?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已经突破1400万。其中,大部分失信行为与金融信用有关,如信用卡逾期、借款不还等。
但是,这只是被执行人名单上记录的失信人数,实际上还有许多未被纳入名单的逾期失信人。尤其在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崛起,使得很多人参与了P2P借款、网络贷款等高风险金融活动。不少人轻易地受到诱惑,盲目追求高收益,最终逾期不还,从而陷入失信名单。
逾期成为失信人的后果不容小觑。首先,失信会对个人信用记录产生严重影响,一旦进入黑名单,将难以在信用活动中获得信任,比如无法再次申请信用卡、借款等。其次,失信还可能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交往,甚至影响到子女的就业。
当然,避免逾期成为失信人,最好的办法还是预防措施。对个人而言,要切实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合理规划个人财务,确保偿还债务的能力。尤其在参与高风险金融活动时,要仔细了解和评估风险,并谨慎选择合适的产品和平台。
除此之外,全社会也需要加强对金融信用市场的监管和规范,降低逾期率和失信率。其中,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加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大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不良逾期行为实行“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措施。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对失信行为严格执法,加大失信人的曝光力度,为强化信用体系构建勇于承担失信后果的社会氛围。
总之,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自觉遵守信用规范,理性消费,降低逾期率和失信率,共建生态良好、安全可靠的信用金融市场。